以良法善治守護“希望的田野” 市人大常委會開展農業法執法檢查
瀏覽次數:合肥人大:2024-11-06 15:00稿源: 合肥人大
編者按
近日,“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合肥日報、合肥晚報、江淮晨報、合肥在線等,以《以良法善治守護“希望的田野”》為題,報道了市人大常委會開展農業法執法檢查,以法治力量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工作實踐。
長豐草莓、大圩葡萄、肥東杭椒、巢湖中垾番茄、廬江楊柳荸薺、合肥龍蝦……合肥市農業打響了一個又一個特色品牌,越來越多的“合肥味道”被人們所熟知。
近年來,合肥市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以下簡稱“農業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在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方面取得積極成效。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76.28億元,比2013年增長39%,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3.11萬元,比2013年翻一番。
農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法治力量的守護。為讓良法在合肥更好落地生根,市人大常委會對農業法實施情況開展執法檢查,以法治力量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深入調查研究,掌握法律實施情況
農業法在合肥實施情況如何?
7月中旬,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分赴肥東、肥西、長豐、廬江、巢湖五縣(市),深入基層一線,深入田間地頭,對農業法實施情況開展實地檢查。
“高標準農田日常管護由誰負責?”“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什么問題?”……在肥西縣集賢路高標準農田項目現場,執法檢查組一邊實地查看高標準農田建設,一邊與有關部門負責人交談,了解建設情況和存在問題。隨后,檢查組一行又馬不停蹄趕往肥西縣種業科技園項目、上派鎮三崗村、“我的園藝家”生態農莊等地,深入了解肥西縣貫徹落實農業法情況。
7月17日,執法檢查組一行赴長豐縣,實地檢查長豐縣味臻品家庭農場、合肥伊利乳業有限公司、智慧農業谷和菌物谷、合肥種業之都展館等地,并召開座談會,聽取長豐縣種業之都建設和農業法貫徹落實情況的匯報,與參會人大代表座談交流,征求意見建議。檢查組邊聽邊記,不時詢問,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查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在執法檢查中,執法檢查組深入調查研究,通過實地察看、聽取匯報、座談交流等多種方式,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對基層反映帶有普遍性的突出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全面了解合肥貫徹實施農業法情況,形成了翔實的執法檢查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在實地檢查的同時,執法檢查組還委托4個城區人大常委會聯動開展執法檢查,實現了執法檢查“全覆蓋”,確保全面掌握農業法在肥實施情況,精準找到難處堵點,有針對性地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建議。
穩產保供能力不斷提升,科技賦能現代農業
近年來,全市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法律責任,著力保障糧食和農產品供給,優化生產結構,創新經營體系,強化科技賦能,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
報告顯示,農業法頒布實施以來,我市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不斷提高。在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方面,全市糧食產量連續10年穩定在300萬噸左右,2023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790.52萬畝,總產298.74萬噸,居長三角8個萬億城市第二位、省會城市第六位。
在保障農業更好發揮在提供食物和其他農產品的作用方面,我市著力提升“菜籃子”產品供應量,2023年蔬菜產量254.63萬噸,肉蛋奶總產量69.42萬噸,生豬出欄達170萬頭,漁業總產量24.88萬噸。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我市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連續24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協同推進高標準農田和大中型灌區建設,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421萬畝,占全市永久基本農田比重68.1%。
近期,長豐縣草莓將迎來育苗關鍵期。水湖鎮草莓種植大戶蔣秀芝卻不慌不忙:“我只要打開手機,就可以實時監測草莓長勢,掌握溫度、濕度、蟲害、光照等情況。”
“我們的草莓,從選種到育苗到栽培,都用上了現代科技。”長豐縣草莓協會會長夏世祥介紹,2020年起,長豐與中科合肥智慧農業谷合作,開發數字草莓大數據平臺,實現草莓生產溫、光、氣、土、肥、藥可視化和聯動控制。
在中科合肥智慧農業谷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儒敬看來,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將為智慧農業建設打開廣闊的想象空間。“我們依托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科研優勢,聚焦農業傳感器、農業機器人、農業大數據挖掘等領域,加快關鍵技術攻關,進一步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市農業科技裝備支撐持續強化。在合肥,有78個農業首席專家工作室,1330名科技特派員實現行政村服務全覆蓋,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同時,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全市應用農業物聯網農業企業超500家,安徽現代霧耕農業科技示范園入選全國智慧農業建設優秀案例。2023年,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6.5%,累計建成各類水稻育插秧中心、糧食烘干中心、綜合農事服務中心525個。
此外,我市還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全市現有荃銀高科、豐樂種業2家A股上市種業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2023年農作物、畜禽、水產等種業年銷售收入110億元,居全國第二,其中雜交水稻種子出口額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
匯聚各方智慧力量,為農業農村發展開出良方
8月28日,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聽取審議了農業法執法檢查報告。報告精準指出了法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的建議:
——進一步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斷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實施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和優鏈、優農“六大工程”,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加快打造種業之都,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作物科學(合肥)創新中心、省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等生物育種平臺建設,推動小麥、水稻、玉米等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
——進一步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持續推動精品果業、茶產業、稻蝦共作、苗木花卉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產業深度融合,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深入實施農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培育一批50億元、100億元以上龍頭企業,加快實現百億企業零的突破。
——進一步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加快農業科技研發應用,支持農業前瞻性技術創新研究,建立涉農高校院所、科研機構、企業產學研合作緊密的新型創新體系。推進農機裝備補短板,因地制宜研發、推廣、提升農機裝備,發展大型復式智能高效機械,推動特色農機研制補短板行動。加強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業科技人才評價與激勵機制,加大基層農技隊伍培訓力度。
——進一步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強投入保障,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構建多元農業支持保護體系。促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促進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動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統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打造彰顯錯落有致的江淮風韻鄉村旅游打卡地,提高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農業法是農業和農村經濟方面的基本法。下一步,市人大常委會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履行好憲法法律賦予人大的監督職責,按照正確監督、有效監督、依法監督的要求,聚焦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督促有關部門嚴格落實法律責任,讓農業法在合肥更好落地見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