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履職重點 > 監督工作

    央媒看合肥|法治護航讓非遺綻放光彩

    合肥人大:2024-09-16 15:47稿源: 合肥人大

    編者按

    近日,人民日報社?人民數字、“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合肥日報、合肥晚報、江淮晨報、合肥在線等,以《法治護航讓非遺綻放光彩》為題,報道了市人大常委會開展非遺“一法一條例”執法檢查,推動各方落實法律責任,以法治力量推動非遺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工作實踐。


    一臺廬劇,唱腔婉轉悠揚、一顰一笑皆是風情,一招一式盡顯韻味;一曲巢湖民歌,或高亢嘹亮、或深情舒緩,唱出了巢湖的山水文化之美;一支蓮湘舞,舞姿矯健,旋律動人, “舞”出了合肥的獨特風情和淳樸民俗……

    在合肥這片底蘊深厚的土地上,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歲月的打磨和傳承,始終照亮合肥文化的星空。保護好傳承好非遺,離不開法治的力量。6月25日至26日,合肥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聽取審議了關于檢查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法一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

    報告從法定職責落實和非遺保護傳承、合理利用、傳播等方面,介紹了我市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并指出存在問題,給出意見建議,以法治力量推動非遺工作高質量發展。

    從執法檢查看非遺保護“合肥經驗”

    走進肥西縣柿樹崗鄉非遺教育傳習基地,“非遺元素”隨處可見。隨著悅耳悠揚的旋律傳來,一場蓮湘舞表演拉開帷幕。舞臺上,伴著表演者靈活的走位,細長的蓮湘棒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度,棒擊聲、腳步聲有序交雜,將力量與美感傳遞給每一位觀眾。

    “如何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也能喜歡上這種有百年歷史的非遺項目?”“要跟文旅結合起來,做好宣傳推廣,拉近非遺與廣大群眾的距離。”……在觀摩蓮湘舞表演后,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成員與當地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熱烈交流。

    這是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在肥西縣開展“一法一條例”執法檢查時的情景。當天,在肥西縣柿樹崗鄉非遺教育傳習基地,檢查組詳細了解非遺保護傳承利用等情況,與非遺傳承人進行交流,聽取法律貫徹實施情況的匯報。

    201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施行,為我國非遺保護和傳承夯實了法治根基。2014年10月,《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施行,在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利用發展以及保障監督方面都作出具體明確規定,為非遺保護提供了安徽方案。

    非遺“一法一條例”實施至今,經過各方探索與努力,我市非遺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仍面臨一些課題和挑戰。非遺保護職責如何更好落實?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建設還存在哪些難點?怎樣更有效促進非遺的合理利用……為充分發揮人大監督職能作用,在法治軌道上深入推進非遺工作開展,今年5月,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啟動非遺“一法一條例”執法檢查,組織多個執法檢查組赴全市多地開展執法檢查,推動各方嚴格落實法定職責,以法治護航非遺工作高質量發展。

    執法檢查組深入代表性非遺項目傳承地、非遺展館、傳習基地等進行實地檢查,先后召開6次座談會,共邀請21位人大代表、4位專家和8位代表性傳承人,圍繞非遺保護職責落實、非遺調查、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建設、非遺傳承傳播、非遺合理利用等情況開展檢查,聽取意見建議。

    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教科處處長添雪琳介紹,開展此次執法檢查,主要是為了深入了解我市非遺保護工作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進一步推動非遺“一法一條例”貫徹實施。“本次檢查共梳理重點條款5個方面35條,緊扣法律法規開展。”添雪琳說,檢查中,積極對標長三角城市,了解在非遺項目數量、層級、制度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增強做好非遺保護工作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合肥非遺在保護傳承中綻放光彩

    合肥非遺,絢麗多彩、獨具特色。從源遠流長的廬劇,到扣人心弦的巢湖民歌;從獨具匠心的白云春毫茶葉制作技藝,到陣容恢弘、氣勢磅礴的洋蛇燈表演,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見證著合肥綿延不息的千年文化傳承。

    “咚咚鏘,咚咚鏘……”伴隨著喜氣洋洋的鑼鼓聲,一條金色巨型蛇燈在數十位非遺傳承人靈活操縱下,上下翻飛,贏得陣陣喝彩。

    肥東洋蛇燈系國家級非遺項目,但由于制作工藝復雜,習藝周期長,一度面臨后繼乏人的局面。令人欣慰的是,洋蛇燈傳承保護所面臨的問題引發政府相關部門高度關注。如今“洋蛇燈”的第11代傳承人邵二勇已將“傳承”這項任務擔在了肩上,“這幾年舞動的次數越來越多,洋蛇燈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和洋蛇燈一樣,白云春毫茶葉制作技藝同樣“后繼有人”。該項目傳承人趙玉貴一直致力于“傳幫帶”,“要把技藝延續下去,就要讓年輕人進來。”

    報告顯示,合肥市根據項目特點和續存狀況,分門別類探索研究保護傳承措施。對洋蛇燈等瀕危、活態傳承較為困難的項目,通過影音記錄、圖書編印等形式建立檔案,進行搶救性保護。對白云春毫茶葉制作技藝等具有市場需求和開發潛力的傳統手工技藝,在生產中加以保護。

    “非遺傳人”的堅守固然重要,但與時俱進的開發和創新更為可貴。

    當非遺與科技碰撞,會產生怎樣的火花?去年,以科技創新和人工智能為題材的廬劇現代戲《逐夢》與觀眾見面,該劇實現科技題材和戲曲形式的有機融合,一經亮相,就獲得炙熱的掌聲和強烈的劇場效果。而另一部廬劇青春版《秦雪梅》從線下到線上,從本土到上海,始終人氣爆棚,讓更多觀眾感知到傳統廬劇青春、朝氣、活力的新面貌。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廬劇的發展一路備受關注。近年來,合肥成立了廬劇藝術傳承中心,統籌解決廬劇院排練場地等問題,鼓勵創新發展,讓藝術經典生生不息。

    報告指出,為了將非遺保護好、傳承好,合肥市不斷增加非遺保護經費,對非遺項目進行補助。例如,安排資金支持廬劇《逐夢》的創作。在做好資金保障的同時,對廬劇、巢湖民歌等受眾廣泛、活態傳承基礎較好的項目,通過培育、扶持傳習基地等方式實行傳承性保護,提高非遺保護水平。

    不久前,“古韻三河 魅力非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舉辦。20余項非遺代表項目輪番上演,多角度地展示了非遺保護傳承的豐碩成果,讓廣大游客暢享非遺樂趣,感受非遺魅力。“這次來三河,除了觀賞美景外,我們現場還體驗了像三河羽扇這些非遺的手工技藝,欣賞了巢湖民歌、廬劇的表演,不虛此行。”一名來自外地的游客興奮地說出了這趟非遺之旅的精彩。

    非遺,用起來才能活起來、火起來。報告顯示,近年來,合肥市不斷拓展非遺合理利用路徑,將非遺保護與本地旅游景區等有機結合,持續打造非遺旅游熱點。同時,打造“合肥非遺禮物”,開發文創產品,舉辦“一次嘗遍合肥美食”等活動,集中展銷非遺產品,提升非遺可持續發展能力。

    從沉寂到熱鬧,從一隅到逐步進入市場,從小眾到走向大眾視野,廬劇、洋蛇燈等,只是合肥非遺傳承保護的縮影。截至目前,合肥市共有市級以上非遺項目181個,市級以上傳承人145人,已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和傳承人體系。

    法治保障合肥非遺工作高質量發展

    經過走訪調研,檢查組發現,合肥市政府及有關部門認真實施非遺“一法一條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傳承傳播活力不強,缺乏具有合肥特色和全國影響力的非遺活動品牌,對外交流機制還不夠健全,缺少展示非遺和開展非遺理論研究的場所。又如,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數量不足、流動性大,有的項目瀕臨失傳。部分代表性傳承人年齡老化,培訓不足,難以適應錄像制作等技術性較強的工作。

    把非遺保護好,目的是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圍繞進一步貫徹落實“一法一條例”,依法推動我市非遺事業高質量發展,報告給出了針對性意見建議。

    在投入保障方面,報告建議加大非遺保護、保存經費投入,提高相關資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機制,將非遺產業化納入我市文化發展政策支持范圍,引導非遺市場化、產業化發展。

    為破解傳承人才培養不足難題,報告提出,加強代表性傳承人續存狀況評估,有重點地對傳承人缺失、傳承能力喪失等項目予以補新、補缺、補強。加強研培力度,聚焦重點項目開展培訓,提升傳承人技能藝能。

    為突破傳承傳播活力不強瓶頸,報告提出,策劃品牌活動,塑造一批非遺特色精品。注重科技賦能,拓寬非遺傳承應用場景,豐富沉浸式體驗、互動式體驗等活態傳承形式。融入重大戰略。健全對外交流機制,融入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推動非遺“走出去”。

    設立專門的市級非遺館,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研學游鄉村游產品、演藝作品,持續深化“非遺進校園”……報告還就健全非遺保護體系、構建傳承載體等方面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市文化館館長楊晨表示,此次執法檢查,對非遺保護的法治化建設提供了有力幫助和指導,對下一步工作也提出了方向,有力督促非遺工作更好開展。

    添雪琳介紹,市人大常委會將向相關部門印發非遺“一法一條例”執法檢查報告審議意見書,并按照要求聽取審議意見辦理情況的報告,督促有關方面進一步推動法律全面有效實施。同時,市人大常委會將適時啟動合肥非遺立法工作,積極推動非遺保護工作法治建設,以法治力量推動非遺工作高質量發展。

    熱點新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浮山县| 屏山县| 云梦县| 上饶县| 宁乡县| 鄂托克旗| 孝义市| 宜州市| 友谊县| 赤城县| 宁化县| 乐至县| 方正县| 浑源县| 台北市| 锦州市| 木兰县| 鸡东县| 虹口区| 德州市| 微山县| 通榆县| 措美县| 江油市| 阳谷县| 朝阳区| 兴宁市| 周宁县| 浮梁县| 张掖市| 元阳县| 河津市| 博客| 灌阳县| 天长市| 永胜县| 新源县| 方正县| 池州市| 宁海县| 株洲市|